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特写:当纳米遇见艺术——探访以色列费特纳米科学与艺术博物馆
首页> 科技频道> 综合新闻 > 正文

特写:当纳米遇见艺术——探访以色列费特纳米科学与艺术博物馆

来源:新华网2023-05-18 12:26

  新华社耶路撒冷5月17日电 特写:当纳米遇见艺术——探访以色列费特纳米科学与艺术博物馆

  新华社记者王卓伦

  “艺术与科学总在山脚下分手,最后又在山顶上相逢。”一家位于以色列巴尔伊兰大学内的博物馆对这句话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在这里,实验室里一个个高深莫测的科研项目化身为一件件独具美感的艺术展品。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新华社记者探访了这一博物馆,倾听那些艺术与科学碰撞出的创意故事。

  2021年,费特纳米科学与艺术博物馆在巴尔伊兰大学纳米技术与先进材料研究所落成,目前展出的十件艺术品是该所领衔或参与的多项前沿科研成果的缩影。

  置身博物馆中,会感到科学在走近艺术、艺术在表达科学,两者于模糊的视觉边界感中相得益彰。走进一层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型蔓藤花纹式木质结构,它意在表现纳米材料建构起的光学几何世界。

  博物馆联合创始人、策展人塔勒·伊兹拉埃尔对记者说,几年前当建立这座博物馆的想法初现脑中时,她分别联系了40名科学家与40名艺术家,最终他们中有10组“配对”成功。“入围”的艺术家走进实验室,与相应的科学家深入对接,在对科研成果耳濡目染的了解中,赋予其艺术呈现的最佳方案。

  据巴尔伊兰大学外事发言人伊兰娜·奥伯兰德介绍,博物馆展品背后的相关研究几乎都是跨学科产物,涉及纳米科学、生命科学、工程力学和化学等。同时,部分艺术项目旨在通过科技手段探索和论证人类行为,因此也应用到了神经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

  例如,在一间独立展厅的幕布上,16位小提琴手正用电子小提琴演奏同一曲目,他们之间物理相隔、听不见彼此演奏的旋律,仅能在耳机中听到隔壁演奏者“慢一拍”的演奏。通过纳米激光技术的运用,演奏者的协同性在相关系统中被记录和观察。

  艺术与科学从未真正分离,正是在两者交流互鉴、彼此启发之中,人类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奇迹。伊兹拉埃尔表示,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都需要通过不断创新和突破来寻求进步。这一博物馆的功能不局限于展示科学艺术,而是希望搭建沟通桥梁、为未来合作创造更多可能性。

  “在与艺术家进行对话时,科学家会被激发出新的灵感甚至研究方向。”伊兹拉埃尔说,在促成科学家和艺术家“配对”的过程中,她发现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常常碰撞出别具创意的思维火花,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科学语言”。

  由纳米技术控制死海结晶材料制成的画作、在机械设备中穿行的由聚合物纳米颗粒疏水涂层包裹的水滴、表现纳米颗粒修复受损神经元的缠绕橡皮筋……展品数目虽然不多,但件件“烧脑”,件件倾注了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心血。每一件展品旁都配有视频短片,以及英语、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的文字介绍。

  对于许多不具备相关学科背景的参观者而言,要想深刻理解展品背后的科学故事,必须用心思考、反复揣摩,而非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参与其中一件展品创作的化学系研究生埃亚勒·马勒卡对记者说,纳米技术听起来可能让人觉得“门槛很高”,但当他把家人和朋友带到博物馆参观后,他们表现出极大兴趣,在观赏和互动中丰富了对科学和美学的认知。

  “艺术品能以一种非常生动和直观的方式向受众展示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创意世界、创新思维帮助我们这些科研人员攻克了一个个难题,甚至带来意想不到的实验结果,这正是艺术与科学交织的独特魅力。”马勒卡说。

[ 责编:战钊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

  • 走进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现场体验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加载更多